????養蠶繅絲其實是一個非常‘殘忍’的過程。
????它需要將‘上山’的蠶寶寶放到水中去煮,然后破開蠶繭,摘掉其中的蠶蛹,最后得到包裹住蠶蛹的一團‘蠶繭’。這一團蠶繭就是蠶絲,還需要專門的人將其繅絲,方便紡織用。
????養蠶是春夏兩季的事情,秋冬沒有桑葉,自然也就養不了蠶——這一點很好理解,但這樣問題就來了。古代那些紡織作坊,難道秋冬就歇業了,機器放在那兒不管,織娘們也放她們回去,等到來年養蠶繅絲了再來?
????這顯然是不能夠的!
????或者是趁著春夏時大量取繭,等到過了季節,再用之前得到的蠶繭繅絲織綢?
????這聽起來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法,但實際過程中就會發現行不通。各地的桑蠶吐絲結繭就集中在那幾天,而結繭之后需要有經驗的蠶娘照看,想要得到優質的蠶絲,取繭的時間卡的是很死的!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
????而就算不要最優質的蠶絲,只求得到普通的蠶絲,也有時間限制幾天之后蠶寶寶就要‘變成蝴蝶飛走了’!到時蠶繭就徹底不能用了。
????所以摘蠶繭注定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工作。
????短時間之內,根本無法完成取繭的工作!這有點兒類似于大家都知道經濟作物,比如說染色用的紅花靛青很值錢,但誰也無法將自家的地全種上這些經濟作物。除了一些經濟作物本身不適合連續耕種,十分耗費水肥外,最重要的就是經濟作物在幾個關鍵期需要大量人手!
????相比起來,糧食作物的耕種要‘粗放’的多!
????所以,歷史上為了解決摘蠶繭時間有限,但一年到頭都對蠶絲有需求這一矛盾,一般都選擇延長蠶繭的保存時間。
????漢代采用的是陰攤和暴曬兩種辦法,這兩種辦法延長保存的時間有限,可能就是多幾天而已,同時對蠶絲品質的損害卻很大。在歷史上使用這兩種辦法,純粹是不得已!由此可見,絲織業對保存蠶繭有著怎樣的需求!
????技術在進步,此時流行的是鹽腌法。一般是以鹽腌蠶繭,密封甕藏于地下。蠶蛹死在了蠶繭中,同時又不會污染蠶繭,而且還保證了蠶繭始終如新,使用的時候和鮮蠶繭沒有什么兩樣。
????不過鹽腌法的缺點也很多,操作繁瑣、失敗之后損失很大、成本高十斤蠶繭要二兩鹽,看著不多,實際上積少成多就是一個大數字了。事實上,在后來的一些封建王朝,確實出現了專門的‘繭鹽’。
????是朝廷為了官方的紡織機構保存蠶繭,專門向鹽場征收的鹽!
????鹽腌法相比原始的陰攤、暴曬進步了很多,但本身的缺陷依舊非常明顯,所以后來鹽腌法被蒸繭法取代,蒸繭法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細節很多。不過最主體的工藝確實是是顧名思義,在一個‘蒸’字。利用蒸法將蠶殺死,然后再進行干燥處理、保存。
????至于說烘繭法,只比蒸繭法晚一點兒,很長時間和蒸繭法并存,但相對來說更先進古代信息傳播很慢,先進的生產方法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推廣到全國。如果還有一些人特意保密,以做家傳手藝,這個過程會更加漫長。
????烘繭法相比蒸繭法更不需要在意天氣,蒸繭法必須干燥處理,而這是很考驗天時的,而烘繭法就不用干燥了‘烘繭’本身就是一種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