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雖然有利益集團的阻撓和不配合,但對新油田的勘探和開采依然在不緊不慢地進行著。為了表現對新油田寄予的厚望,當時蘇共高層把伏爾加烏拉爾地區的新油田稱為第二巴庫這里最終勘探出的產油區面積達70萬平方公里。
????當然,前景是一回事,現實則是另一回事。原時空直到1940年蘇德戰爭爆發前一年,第二巴庫僅發現十幾個小油田,產量也僅為180萬噸,占全蘇的58,比起巴庫油田就差遠了。
????一方面整個伏爾加烏拉爾產油區的基礎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另一方面這里的石油蘊藏量雖然非常大1937年發現了儲量達32億噸的杜馬茲大油田,但這里的主力油層都埋藏在更深的泥盆紀地層巴庫油田的油層主要分布在更淺的石炭紀地層,而且這里的油品質量密度大,黏稠度和含硫量高,單從經濟成本考慮,短期效益并不顯著,因此在當時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優先開發第二巴庫顯然是不可能的。
????結果蘇德戰爭爆發,德軍的一路南下,阿塞拜疆于42年一度被德國占領,蘇聯此不得不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把人員和重要的儀器設備全部轉移到伏爾加烏拉爾地區,并在撤離之前把巴庫油區的設施全部炸毀,以防德國人利用這里的石油資源。
????而這一舉動正好大大強化了第二巴庫的力量。在戰時各類資源最匱乏的時期,蘇聯的工程人員依然在這里進行勘探開采作業。44年,在第二巴庫又發現了木哈諾夫油田,儲量達22億噸,新油區截至1945年,產量比1942年增長了52。
????“伏爾加烏拉爾產油區”凱塞林有些為難道。“殿下,這距離已經超出了he117轟炸機的作戰半徑。即使是264,如此長距離深入蘇聯腹地,恐怕要付出相當大的損失。”
????264可以說是漢斯版的b29轟炸機。其設計目標很明確,就是能夠從德國起飛,橫穿大西洋,轟炸美國本土。該機于42年12月23日進行首飛b29轟炸機于42年9月21日首飛,而且兩者外形高度相似,最大的識別特征就是單雙垂尾,但因后期戰局惡化,資源短缺,為了讓梅塞施密特公司可以集中資源制造戰斗機,在44年264計劃被迫取消。
????“那倒是。”雅尼克點點頭。“那就先搞定巴庫油田,烏拉爾產油區擴大開采規模也需要時間,不足為患。”